靠近格陵蘭島的南端,坐落著古老的礦業城鎮伊維圖特(Ivittuut),伊維圖特曾經是世界上大的冰晶石(cryolite)來源地,冰晶石是一種極其稀有的礦物,歷史上曾被用于從鋁土礦中提取金屬鋁。盡管在地球上的其他地方也發現過冰晶石礦,但伊維圖特卻是一個被允許商業開采冰晶石的地方。現在這里布滿了破敗的房屋和挖礦廢棄的舊機械。
冰晶石早于1799年在伊維圖特被英國礦工發現,起初他們在小鎮周圍從事銀礦開采,但他們發現礦脈中的金屬銀含量太低,無法使這項業務盈利,因此他們便停止了繼續開采。但60年后,丹麥工程師開始在這里嘗試開采冰晶石,以獲取其金屬鋁。
冰晶石,又稱六氟鋁酸鈉(sodium hexafluoroaluminate),是一種無色化合物,含有鈉、氟和鋁。這個名字早來源于希臘語中的單詞κρνο(cryos),意思是“冰”,而λιθο(lithos)意思是“石頭”。
冰晶石中的鋁含量僅為13%,相比之下,鋁土礦中的鋁含量為50%,因此鋁土礦常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提取金屬鋁的主要來源,而且鋁土礦也相對普遍,但問題是從鋁土礦石中提取金屬鋁的化學過程被證明是非常棘手的。人們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是將電流通過熔融的礦石,這是一種被稱為電解的技術,但是人們發現鋁土礦的熔化溫度非常高,超過2000°C,如果想要獲取如此之高的溫度,必須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因此采用電解鋁土礦來提取金屬鋁的方式并沒有被推廣開來。
1886年,美國化學家查爾斯·馬丁·霍爾(Charles Martin Hall)和法國人保羅·赫魯爾特(Paul Héroult)幾乎同時發現,如果在鋁土礦溶液中加入少量冰晶石,會使鋁土礦的熔點降低到1000℃以下。除了降低熔點以外,冰晶石也有助于更好地溶解氧化鋁,提高溶液的導電性,并支持在更高的電壓下進行電解,這就是霍爾-赫魯特過程(Hall–Héroult process)。
自從霍爾-赫魯特過程被發現之后,鋁從一種貴金屬變成了人們眼中的廉價商品。鋁的價格下跌,使其能夠以珠寶、器皿、眼鏡架、光學儀器、餐具等形式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鋁與其他金屬合成之后所形成的堅硬合金更是成為了飛機制造業的主要原材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盟軍曾派遣了一個排駐扎到伊維圖特,以保護這里不受納粹的攻擊,因為這里的冰晶石在飛機的生產中占據重要地位。為了加強對這里的控制,美國海岸警衛隊在伊維圖特的峽灣對面建立了一個美軍基地,里面可以容納數百名士兵。出于對伊維圖特的保護,戰爭期間這里不允許拍攝照片,也不允許任何人寫信給家人或朋友,因為擔心納粹會將信息截獲。
戰爭結束后,丹麥繼續開采冰晶石,直到這里的礦山枯竭。伊維圖特于1987年被關閉。今天,在霍爾-赫魯特過程中,冰晶石被合成的氟化鋁鈉所取代,這種工藝一直沿用至今。